“我看过清晨海面上那陡然一跃、清朗凌厉的日出,也见过薄暮中万丈霞光映海天;我经历过黑云压顶、令人心悸的疾风骤雨,也欣赏过蓝天影落海波绿,在岛上住了四个多月,我好像渐渐习惯了与风浪作伴、和星月同叙的日子。”在杨杰的工作笔记里,他曾写下这样动人的文字。
2022年,江苏省地震局地震电磁研究中心接到一项海岛电磁台站建设任务。面对未知的海岛和可以预见的恶劣工作环境,参加工作刚满1年的杨杰主动向组织请缨,接受了这项全新的挑战。
一、在风雨中启程,奔赴海岛
2022年10月,经过近两个月忙碌准备,杨杰踏上了他的海岛之旅。然而天公不作美,临近出发的时候下起了暴雨,给设备上船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小件货物要人工搬运,舷梯陡峭湿滑,搬运很不方便”。杨杰介绍,与之相比,近10吨的建材吊装作业才是雨夜最大的挑战。
“从吊装带的挂载到指挥吊机作业,完全陌生的作业流程使让大家全程高度紧张。为避免发生坠物危险,我们反复确认吊钩吊装带的安装没有问题。甲板上繁忙且嘈杂,大家彼此呼喊,提醒周围人员注意安全”。
到当天凌晨3点,在经过八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几十台设备和大量的材料终于在指定舱位中被安定下来。长时间连续搬运沉重的物资,杨杰腿肚发软,手臂僵硬,不能自控,他用颤抖的手指给项目负责人编辑了一条短信,第一时间汇报情况。
经过数日的劈波斩浪,杨杰和工作人员终于到达了海岛。一行人顾不上长途航行的疲惫,迅速投入到海岛电磁台站建设的前期工作中。经过一周的沟通协调、场地踏勘、数据分析以及远程会议研讨,项目组结合电力条件、后期维护等因素确定了海岛电磁台站建设位置。
二、在烈日下坚守,架起台站
在常年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的海岛上,有一种野花遍地生长, 盛开得像太阳般绚烂夺目,岛上的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太阳花”。这些成片的“太阳花”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海岛建设者挥洒的汗水。
“刚来的时候,看见这些蓬勃生长的太阳花,感觉就有了动力——植物都能长得这么好,我们的海岛电磁台站也一定能像太阳花一样在海岛上扎下根、开出花,用可靠的观测数据书写属于地震人的灿烂。”
在平均气温30℃的海岛上,杨杰和工作人员头顶烈日认真清理场地的每一寸土,将一块块近百公斤重的无磁石材以手抱肩挑的方式拼接成台站观测仓的主体框架。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两颊滚落,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红肿起皮,在高湿、高盐的海风中腌得生疼,偶尔还有顺着裤脚跑到腿上的红火蚁叮咬……“没什么大不了,挺一挺也就就过去了,”杨杰说。
经过多日紧张忙碌的工作,海岛地磁台站终于建设完成,在连通电源,海岛地磁观测系统正式启动的那一刻,属于地震人的“太阳花”在荒凉贫瘠,却无比美丽的海岛上扎下了根、开出了灿烂的花。
三、在最远处团圆,苦中作乐
对杨杰来说,2023年的这个春节,是他过的最难忘的一个节日。
为了迎接节日,更为了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些乐趣,杨杰和“驻友们”用有限的装饰材料将室内装饰一新。来自天南海北、来自不同单位的值守人员大年三十聚在一起,互道新春祝福,共庆农历兔年的到来。在住所的门上,还张贴着他们“独特”的对联:海龟贝壳石斑鱼年年有余,寂寞艰险无所谓日日有味。
“以往每年都是和爸妈一块过年,今年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和家人团圆,不过我爸妈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还给我发了微信红包。”杨杰乐呵呵地说。
快乐的时光总是比较短暂,热闹的节日气氛只存在了一晚。大年三十一过,杨杰又继续开启他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稳定可靠,他每天要到台站和机房周围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海岛地磁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在他心里,海岛电磁台站的稳定运行就是送给祖国和远方亲人最好的春节祝福。
从上船,到架台,再到开展监测,杨杰在岛上坚守了4个多月之久,他说,“看到记录的一串串海洋地磁数据,就像亲自给大海‘把脉’,这是一件浪漫且有意义的事情。”